当前位置: 首页 > 滚动

图像社交时代来临?听复旦学者谈非虚构摄影与文化想像

来源: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:2023-05-30 13:20:08

摄影不仅是一种术,其背后还有一门道。昨天(5月29日)下午,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广告学系主任、副教授李华强以“摄影”这个主题,在学校带来题为“非虚构摄影与文化想像”的报告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摄影在今天越来越普及、变得日常化,每天的日子几乎都跟摄影离不开。李华强认为,当下的图像社交时代,人们使用社交媒体时基本是围绕着图像在操作:拍照片、发照片、P照片……与此同时,人们对视觉消费的要求越来越高,首先是“浏览者”,然后才是“阅读者”。

要理解视觉传播的本质,就要理解文字和图像几个世纪的“纠缠”。在过去,文字象征着理性思维和逻辑推理,被看作智性活动的最高形式;图像则更多诉诸人的感性意识和直观经验,被认为是低于文字的次等形式。而如今,文字和图像的地位经历了反转。正如海德格尔在《世界图像的时代》中指出的,世界被把握为图像,图像成为建构这个世界的一种方式、一种语法。

李华强指出,现今世界上有两种生活,一种是人间生活,一种是屏间生活,两种生活是平行并交织在一起。从人间生活到屏间生活,人们的观看方式、观看特征都发生巨大变化。

一方面,从电视到电脑再到手机,观看主体和观看对象之间的距离逐渐消失。AR、VR的出现,则是让我们直接进入到它的体内,被图像所包围。另一方面,经过互联网几十年的发展,互联网平台上逐步形成了基于“晒”与“看”的围观结构,这种结构重新组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,让虚拟和现实的区分变得更加困难。

依照传统社会纪实摄影、新纪实摄影、非虚构摄影的发展脉络,李华强分别对三者做了介绍。谈及非虚构摄影的创作时,他认为,非虚构摄影应有持续性、历史感、文献性。“首先,非虚构摄影需要持续去拍,不能一次拍完,也不能每天拍不同的碎片化的东西。其次,非虚构摄影需要有历史感知,能为未来的观众创造意义。再次,非虚构摄影需要文献感,能为社会史的研究提供材料。”

为介绍图像的可见与不可见,李华强讲述了柏拉图提出的“洞穴理论”:被困在洞穴里的人,只能看到外面世界的光亮投射在洞壁上的影子。囚徒会认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。对于囚徒来说,影子是可见的,外面世界的光亮是不可见的。对于今天的互联网用户来说,视觉内容同样存在可见与不可见。在李华强看来,身处后真相时代,真实与否并不居于首要考虑地位,许多用户只想看到想看的内容,而不是说想看到真实的内容。

受众如何认知视觉信息,对视觉传播及说服效果至关重要。图像社交时代,对视觉素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谁创造了这些信息?使用了怎样的技巧吸引受众的注意?受众对这些信息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态度?围绕图像阅读的几大核心问题,他强调了“媒介素养”的重要性。

最后,李华强以尼古拉斯·米尔佐夫的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为报告画上了句点,“现代生活就发生在荧屏上。……在这个图像的漩涡里,观看远胜于相信。这绝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而正是日常生活本身。”

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

标签:

Copyright   2015-2022 亚洲晨报网 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1034106号-51   联系邮箱:5 516 538 @qq.com